怀德维宁

大邦维屏,大宗维翰。怀德维宁,宗子维城。

0%

《矛盾论》与《实践论》读后感

教员曾经说过:“上了大学,不想和工人划等号了,要作工人贵族。就是普通的工人农民每天也在进步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,而我们却是幼稚可笑的,包括我。”。作为一个经历过大学教育的人,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自称,读书人或知识分子总感觉是臭老九之类的骂人的话,虽然想自称为劳动者,可是感觉又无法表现出来自己的一些特质(仔细想来除了大学好像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特质了),看来自己还是比较虚伪的,还是需要自我检讨。

作为已经而立之年的90后,我这个人在家里人看来有些不省心,一没房,二没车,更不要说婚姻与家庭了,因此父母总是有些抱怨。本人在闲暇时间也是总在思考,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的原因是什么,推到自己的经历与性格肯定是主要原因,但是好像只讲自己的性格又有些片面。人是社会性的人,我自然与父母有不同的时代经历与三观,但是人要考虑自身,同时也需要来考虑其身处的时代。但是如果将一切都推给时代,又颇有些怨天尤人的无能狂怒,好像时代变化了就没有现在的这些问题了。这是有可能的,但是这又是不科学的,事物总在变化发展之中,旧的矛盾消失,新的矛盾出现,妄图通过某一项或多项的举动就能一劳永逸,这是不现实的。因此我就尝试从先哲的思想中学习相关的方法论,以期可以帮助分析自己现在遇到的问题,或者也可以说是逃到知识的海洋里以忘却现实的烦扰。但是需要记住,逃避只是一时,事情总会发展到你逃无可逃的地步,当你对自身有了一定的认知时,就需要结合理论进行实践,否则就只能是一个嘴强王者了。

选择《矛盾论》与《实践论》的主要原因是我很敬佩教员。90后的青年(貌似40还可以算作青年,我这也不算装嫩了)对于他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。就我个人而言,在我出生成长的年代,对于前三十年的否定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,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书及文章,有揭露cv黑暗的,有展示国军抗日功绩的,当时年少的我对于他的态度是很激烈的,37都不太认同,更是幻想要不是他,说不定提前30年就过上好日子了。仔细想来这种态度确实在我们那一代人里还是比较有市场的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、实事求是的态度很多成年人或大人物都无法做到,更何况我们这些小孩子呢。

孩子大多不具有辨别材料真伪的能力,因此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便会不自觉地占领孩子们的大脑,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生影响。但是中国的教育又与其他国家存在区别,虽然中国的教育存在问题,但是像政治课这种统治阶级基础课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,这在其他国家还是很少见的。毕竟不是哪个统治阶级都乐意把血淋淋的现实呈现在人民面前,而人民也往往轻易的放弃了自己的权力,在青少年间普及政治教育更像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举动。对于统治阶级,人民中头脑清醒的人越多就越不好管,刁民就越多。而对于青少年,枯燥的知识远不如其他学科吸引人,更像是被灌输。可是有趣的是,青少年意识到自己被灌输,意识到自己被统治,这正是开设相关课程的目的所在。

对于我而言,初中时开设的政治课讲了一些阶级与国家的概念,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“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”,当时年少轻狂,觉得社会存在一些黑暗现象,因此这句话就十分符合个人胃口,可作为对于现实的控诉理由。当时学的阶级、国家、国家暴力机器等等观点,虽然是以灌输式的方法强行记下来的,但是这些观点却在以后的岁月里总是不断浮现,现实教育了自己这些观点的普遍性与泛用性。因此学生期间有多么厌恶思政,进入社会后就多么同意保留这些课程。

重读在这两篇文章后,突然发现其中的观点大部分都在大学的相关思政课上学过了,《矛盾论》的基本观点在教材上都有,而《实践论》则着重提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,但是却缺失了社会实践的相关描述(也可能是我学的不好,忘记了)。我的学校是一所工科学校,我也是工科专业,本科生的思政课一直持续到了大三,当时的思政课老师我还有些印象,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她给了我高分(虽然可能是我在之前的课堂活动上有些出风头,强辩而非专业辩论积累了一定的表现分),另外就是她说之前都是工科生治国,当时却有一个她的校友(我们学校隔壁)进入了长老团,因此这可能代表一些社会趋势的变化,但是现在看来变化也不是很大,不是每个文科生都能像教员那样的。

结合自身的一些经历,发现自己的社会实践主要是生产活动,其他的社会实践好像都没有参与,不知道写博客算不算是文学艺术创作,应该是不算的。而这个生产活动也只是雇佣劳动,并没有掌握生产资料,连高级打工仔都不算,就是底层的码农。7年的时间下来,对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理解更深了,因此对于某些事物的态度也更为悲观了。不过脾气确实好了很多,也可以认为是被社会打平了棱角,但是总归来说都是自己的选择罢了。记得之前高中毕业时,曾经寄语:不要成为自己厌恶的那些人。可以说做到了,但是也没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些人,总归来说,还是一个不是那么坏的人,一个不给社会添麻烦的人。

现实不是文学创作,矛盾与知行的理论也不是教员首先提出,我记得道家就有过一句话:反者,道之动,与矛盾的变化发展观点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可以看作是认知与实践的一个很好的注解。但是正如后世的道家与心学无法深入贯彻先哲的学说,如今的我在读了教员的理论后,也不见得就可以立即拿来指导生活实践,但是我会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实践,分析自己,总结经验,争取成为一个真实的人,一个有用的人,一个热爱劳动的人,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。